大冶便民网

流调专家秦鹏哲:广州病例高度同源,依然在同一条传播脉络上

2021-06-08 14:20:57

合肥废铜回收 http://www.hfjinruiwz.com

  

  访谈专家:秦鹏哲,公共卫生专家,广东省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一等功获得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部部长。广州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临时)负责人。

  

  公共卫生专家秦鹏哲。

  从5月25日参与到广州市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当中来的时候,广州荔湾的疫情刚开始出现了二代病例。到6月7日,14天来缺眠少休的工作,给他的感觉已经是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一天被当成三天来用,可不就是这么长时间了。”

  第二天的8日凌晨,广州通报了144个重点场所或小区,呼吁去过这些场所的广大市民配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这,正是秦鹏哲所负责的领域。

  从担任起广州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临时)负责人开始,这个2003年抗击非典广东省一等功获得者就一直在流行病学调查一线忙碌。“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能松懈,荔湾疫情向好,病例减少那天,我吃了抗过敏药物睡下去了。当天南沙就出病例了,醒来一看,近百个未接电话。”

  

  每一个确诊案例,都需要对其进行抽丝剥茧加以分析。而在秦鹏哲所在的临时处置中心内,类似用来分析的复杂案例,会写在白板上。

  6月7日下午,秦鹏哲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告诉记者,此轮广州本土疫情中,迄今发现的90多例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溯源高度同源,疫情依然处在同一条传播链条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意义,就是和大家一起斩断这条传播链。

  他还告诉南都记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文字。比如涉及的老人,要用老人熟悉的话和她们沟通。“疫情处置中碰到了高考生,24点拿到了报告,情况稳定的话,我们的原则是绝不打扰考生作息,问家长都不问考生。5日深夜,我们拿到了一份结果,显示一个考生阴性,整个处置中心一片掌声。”

  

  秦鹏哲和同事们在仔细观察确诊案例的一些视频信息,有时候电梯摄像头拍下的一帧画面,也能透露流行病学上的传播轨迹。

  A

  流行病学调查就是疫情防控领域的侦探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在传染病防控过程中,流行病学调查在防控体系里面是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秦鹏哲: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的就是侦探工作。一个病例出现,我们要查找这个病人从哪里感染的,就是查找传染源;疾病是怎么传播的,就是疾病的传播途径;第三就是看疾病会波及什么范围,就是易感人群的查找。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反馈,以及防控措施的处置实施。

  比如出现一例病例,我们接报后,广州是要求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管控三方面同步进行。此时检验检测结果还未出来,我们的流调队伍已经开到了现场,相应的管控措施已经开始进行了。

  新冠病毒太狡猾,我们得跑到它的传播链条前面去。

  

  形成一份流调报告,往往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并辅助有客观依据。

  南都:具体的流调,包括哪些工作环节呢?

  秦鹏哲:现在进行的流调采用的是一个全新的模式,经典的流调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科技发展,信息爆炸,需要我们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接报后我们会首先获得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通过这些技术支持,来判断传播轨迹。同时,我们会去到现场,对案例涉及的场所进行现场勘查,并对案例进行询问。通过抽丝剥茧,寻找一些可能感染来源,可能波及的人群。随后将信息迅速传播到后方,对情况进行研判,并随即推出管控分析。

  比如南沙区7日取消了进出区域的交通管制,一方面得益于大面积筛查后大家普遍是阴性结果,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现场进行了扎实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专业研判风险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再比如跨地区协调问题,人员流动性加大,可能带来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已经去到了外地。只要明确了,我们的协查信息会“秒到”该密接所在的城市、区县,全国防疫一盘棋的大背景下,这些信息需要尽快传递到兄弟疾控部门手中,便于当地采取管控,将潜在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是零。

  B

  截至目前公共环境所检测到的阳性标本为0

  南都:广州已有90多例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截至6月7日公布的数据),他们的感染情况怎么样呢?

  秦鹏哲:从对患者生物标本中发现的病毒基因测序来看,广州市的感染者病原体是高度同源的,都是新冠病毒Delta变种。患者之间处于同一个链条上。这对于疫情防控而言,能够尽快找到所有的接触者和传播链条,并尽快将其切断,防控工作就能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广州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临时)负责人秦鹏哲,6月7日晚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南都:因为交通便利,目前的人员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广州居民流动性强的特点是不是会给流调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秦鹏哲:是的,挑战很大。18年前做非典流调时,人们的活动半径是比较小的,当时的1个确诊案例涉及的密接是有限的。现在不同了,人们活动范围变大,我刚刚参与领导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工作那天,正好赶上了二代案例的发生,一个个案涉及的重点场所就达到16个,需要16支流调队,32人穿上防护服进行现场处置。零点出报告确认阳性,凌晨四点才完成案例的问询访谈。上午八点就派出队伍进行现场勘查。

  人员流动性加强,造成密接、次密接人员增多,流行病学调查的力量就要对应的增多。一个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会对案例的活动轨迹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判断哪些是重点场所,哪些是一般性场所。

  南都:现场调查发现的环境样本情况怎么样?有什么提示呢?

  秦鹏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阳性的环境标准基本上都是在病家发现。也就病人的家里,阳性案例在其中生活时间长,接触物体多,病毒残留几率就大。比如说一些门把手,遥控器,马桶盖。接触机会多又不容易被清洁的物体表面,往往更容易检出阳性。

  公共场所就极少出现阳性标本,截至目前,广州的公共场所常规环境样本检测中,检出的阳性标本为零。

  

  广州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这个临时机构刚刚搬家,从荔湾疾控搬到了荔湾体育馆,工作人员的办公桌是用乒乓球台搭建的。

  南都:有时候我们的流调工作还要做实验来验证、重复?

  秦鹏哲:是的,非典时期香港特区淘大花园案例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重复现场实验发现污水系统传播疾病的。这些经验也在指导我们去搞清楚一些明明没有时间、空间交集的人们,为什么偏偏出现了病毒传播。

  比如在一些高层小区里,我们会检测电梯的环境样本,会到确诊案例的家庭或同户型单位中去做一些居室内的实验。以查找潜在的传播可能。

  我们广州在去年处置新冠肺炎的一个案例,被称为“鞋底流行病学”,就是在一些特殊的、传播能力强的传染病发生期间,鞋底踩到的污水,都有传播疾病的风险。虽然概率很低,但存在可能性。这提示我们和病毒斗争是一个非常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表明们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非常关键。

  c

  公布了重要活动场所,请市民们大力配合

  南都:因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工作量会不会大量增加?

  秦鹏哲:工作量确实加大了不少,用数据来分析密切接触者时,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员去做分析的。而且有时候大数据也不能做到全面、准确、100%的反映真实情况。比如在一些聚餐、聚会活动中,传播风险很大,但科技手段和资源的掌控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一次偶然闯入聚餐的人员,或者有了其他的交集,这些都不在大数据掌握之内。

  有时我们的资源已经看到第1000个,偏偏第1001个出事了,所以我们公布了重点场所后,也需要市民更大程度的配合,帮忙回忆有没有在关键时段去过重点场所,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快速甄别出来。

  流行病学调查也是在和病毒赛跑,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病毒的面前树立一道墙,把它挡住。比如前段时间我们推出的黄码政策,那就是一道技术性的墙,让黄码市民减少活动,尽早筛查。便于将流行病学调查中可能遗漏的那一部分给补齐。

  有时候在案例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查找中,会涉及一些隐私内容,我们会平衡其中的利弊。尽量将保护隐私和传染链条查找工作都兼顾到。

  

  作为广州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中心这个临时机构的负责人,秦鹏哲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阳性、报表、数据分析有关。

  南都:涉及的每一个案例的流调,究竟要动员多大的人力、物力呢?

  秦鹏哲:我简单估计一下,每一个案例涉及的流调人员就需要20-30人次。这还仅仅是流调的前端工作,占整个工作量的10%左右。还有后期的场所管控、风险分析评估,每一个案例的工作量都是非常庞大。广州疫情发生以来,光我们这个临时的处置中心,就调集了全市、市辖区的流调人员和周边城市支援的流调专家39个小队,每个小队3个人……

  南都:出具一份流调报告需耗费多长时间?

  秦鹏哲: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我们必须在24小时之内有标准的初步报告提交。后续有内容补充后,还要不断地补充。

  D

  在流调高考生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作息

  南都:在广州此轮抗疫过程中,除了信息科技手段,还用上了哪些技术手段?

  秦鹏哲:我们现场流调方面已经有了先进的单兵作战系统。流调人员只要佩戴实时监控摄像头,后方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提醒。这对现场采样,流行病学问询的帮助很大。如果将来通信网络更顺畅的话,这套系统对我们的帮助将会很大,能够减少人力成本。而且这套系统完善后,还能辅助我们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书写,这非常强大。

  此外,对于一些偏远的重点区域,定位准确、清晰很关键。目前我们应用一些软件,手机拍个照片,就能清晰定位,这对我们的工作帮助也非常大。

  

  疫情期间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不是冰冷的文字、数据。

  南都:在每天例行通报中,我们往往会感觉报告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字、文字。现实中,我们的工作这么静态、冰冷吗?

  秦鹏哲:不是的,我们的工作并不冷冰冰,不是简单的要求案例回忆发病前长时间段行动轨迹。我们会对沟通技巧进行相应的培训,并积累经验。要和案例建立起信任感时,才开展询问工作。

  比如这次密接者中有几个临近高考的孩子,我们做公共卫生的都经历过高考这一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洗礼,我们和他们沟通时都会非常的注意。首先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正常作息。他们的报告往往是在零点才能得出,如果这些孩子有的阳性了,我们会评估孩子的病情,允许的话,我们不会深夜给孩子打电话做询问。我们知道凌晨打电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冲击。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问孩子的父母,临考的孩子轨迹简单,父母是完全掌握的。

  我记得在6月6日凌晨,我们中心获得了一个临考孩子的阴性报告。消息一出来,整个中心掌声雷动,全体100多名流调人员由衷地为那个孩子高兴。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杨丽云通讯员刘维斯

  摄影:南都记者梁炜培

  视频:南都记者姜婉茹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大冶便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