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16:43:02
近日,印尼海军的一艘核潜艇发生了沉没事故,目前在巴厘岛海域附近打捞到了潜艇中的一些物品和残骸,据称潜艇内的氧气在停电的情况下只能维持3天,但显然这3天时间已经过去了,这就意味着53名官兵的生还几率不大。
这个新闻一出,有很多网友开始关注核潜艇在水下的运行时间,有一种说法是水下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实力,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核潜艇能在水下停留时间多久?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拆成两个小问题:为什么核潜艇能在水下停留那么久?以及为什么核潜艇不能在水下停留那么久?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字游戏的那味儿了。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停留时间远远比不上核潜艇,因为它的动力来源是蓄电池,这里储存的电能是有限的,需要定时浮出水面用柴油机给电池充电,而柴油机需要消耗氧气。
而核潜艇就完全解决了动力来源这个问题,核动力装置主要由反应堆、加压容器、主循环泵、主汽轮机等设备组成。工作原理大概是这样:核燃料通过链式反应产生巨大的热量,主循环泵把热量带走,转化为动能使汽轮机驱动推进器,从而使潜艇运行。核反应堆的热能还可以转变为电能,潜艇中的无线电、声呐、制氧机、海水淡化、空气过滤、除湿器等装置全靠电能驱动。
大家最关心的维持生存必须的氧气和淡水全是从海水里提取的,所以只要把核燃料加满,就可以无限地产生淡水和氧气,空气过滤装置也会排出二氧化碳。同时,艇中会携带大量的压缩和脱水食品,并且会在下潜之前经过一系列彻底的消毒杀菌,而且密闭空间本身也便于食物长期储存,所以理论上艇员可以一直生活到食物吃完、核燃料烧完为止,大概会有数年时间吧。
那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停留太久呢,理论上,机器可以无限续航,但是人可做不到长期一直工作,肉体和精神都承受不住的。人类的心理其实非常脆弱,别说长时间待在水下,有些人光是看一眼深海的图片都会产生眩晕和恐惧感。待在深海几千米的密闭容器中,随时都要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这无疑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核潜艇的生活条件也很恶劣。空间布局大概分成四部分:首部鱼雷发射管,艇员生活区、导弹发射管、核反应堆和轮机。人员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其实非常小,而且四周到处都是电缆和管道,短期住两天有一种工业朋克的时尚炫酷新鲜感,长期呆久了会感觉特别压抑,睡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火车的硬卧宽敞。
虽然制氧机和空气过滤设备可以不断地提供氧气和换气,但这空气并不是新鲜的,设备运行产生的废气、人体新陈代谢的气味,还有油烟、油漆等味道不断产生且很难散掉,长期待在这种环境里恐怕会自闭,所以需要定期上浮换气。
而且就算有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淡水也有一种淡淡的怪味,吃饭对于潜艇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核潜艇需要一直运行,带动螺旋桨转动的大轴震荡声会持续产生上百分贝的噪音,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噪声和心跳产生共鸣,会变得相当烦躁。
世界上最大、内部环境最好的苏联“台风级”核潜艇,有巨大的活动空间,包括游泳池、棋牌室等可以让潜艇兵解闷儿,但即便有如此舒适的生活条件,它连续航行时间也只有45天。美国的“海神级”核潜艇,曾经一度是连续航行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达到84天,最后官兵们被抬出潜艇。
但我国海军的意志更加顽强,中国第一代091级,代号为403的潜艇创造了连续航行和水下停留时间的历史纪录,为了测试潜航的极限和潜艇的可靠性,出海总共90天又5小时,其中时间最长一次水下连续航行达到了25天。这个纪录至今都没有其他国家可以达到。荣誉背后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任务结束,船员返回岸上时,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心律不齐、血压不稳、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牙龈出血、心理问题等等。这也验证了美军连续出航的时间极限是60天,超过这个时间线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核潜艇就像一个镇国神器,可以不用,但是一定得有。衡量核潜艇实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导弹射程、下潜深度等,水下停留时长并不是重要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战士的身心健康,否则很可能会导致非战斗性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