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便民网

1997年,王小波撞墙身亡;半夜惨叫无人理,墙上抓痕揭开死因真相

2021-04-25 13:31:02

商通108网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作家很多,语言优美的作家不少,文笔有趣的作家也不稀罕。

  但若论三者同时兼备的作家,除了写出《黄金时代》的王小波,怕是很难找出第二个。

  王小波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得要命,出奇地喜欢幻想。

  然而正是这个“丑陋”的家伙,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深邃独特的文字和思想,以《黄金时代》为代表的作品引起了空前的关注。

  即便王小波已经逝世20周年,但他留下的有趣文字和不羁灵魂,却日益鲜活明朗!

  【王小波与《黄金时代》:描写太直白被拒稿,编辑献计遭怒批】

  1952年,王小波出生在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排行老二。

  由于时代原因,成分不好的父亲屡遭批判,家庭境况瞬跌低谷;这样的童年遭遇,为王小波带来恐惧和自卑的同时,也让他有了与寻常人不同的看法和思想!

  所以,读他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他充满黑色幽默的反讽和充满痞气的叫嚣,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也包含了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1968年,17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那时候的他,因为不善融入人群,常常在寂寞和孤独中枯燥,对着周围趋炎附势的热闹发呆。

  都说独处是写作的最好伴侣!

  这段无法融入人群的经历,和那些让他感到荒诞的见闻,统统化为他日后创作《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更是其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8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苦闷的王小波以工人的身份参加了考试;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但王小波依旧成功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贸易系录取。

  大学毕业后,王小波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分校任职;这段闲散的教学时光,也让他有了机会开始创作后来的成名之作——《黄金时代》。

  作为一个天性敏锐的作家,王小波显然无法适应中规中矩的体制生活!

  即便他以“海龟”身份留学归来,但在教书育人的校园熬过6年后,他还是选择离开学校,成为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

  这是他与世格格不入的开始,也是他不羁灵魂的最好展现!

  而那部1982年开始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因为王小波的怪异创作,整整耗费十年才画上句号!

  之所以说怪异,是王小波敢逆时代潮流,在那个保守严肃的年代,他完全摒弃了文学或歌颂或赞美的功利性作用,而是用荒诞幽默的笔触,呈现了男女情感最原始和最亲密的成分!

  他写《黄金时代》,写了破鞋陈清扬和痞子王二那伟大的“伟大友谊”。

  同是下乡的女医生陈清扬因为生得漂亮,皮肤白皙,被嫉妒和羡慕的知青们谣传为“破鞋”,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陈清扬下山找到王二。

  而懒散的王二,却给出了奇葩建议: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

  就这样,一场以“伟大友谊”的结合,清理着陈清扬的孤独和苦闷,也诠释着王小波对荒谬事实的反抗和嘲讽!

  毫无疑问,在伤痕文学遍布的文坛中,王小波这出独特的创作,无疑是对主流文学的叛逆和革新;但同样的,也因为作品内容太偏于男女纠葛,导致后期出版备受内地文坛的忌惮和排挤。

  1990年,王小波终于完成了《黄金时代》的终稿,并把它寄给了“伯乐”许倬云;他是王小波的恩师,也是最初看好《黄金时代》的同道中人。

  经由许倬云推荐,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们得以目睹《黄金时代》的精彩。

  在同年入选的50多篇小说中,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备受欢迎和瞩目;大家一致表态:文字写得最好的是《黄金时代》,具有明显的卡夫卡特征。

  但《黄金时代》在台湾的顺利连载和出版,并没有改变它在大陆文坛屡屡碰壁的命运。

  不是不好,而是精彩到不敢发、不能发!

  当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丁东看了这本书后,直言预感到王小波将要横空出世,他感叹:

  “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

  而作为“伤痕文学”泰斗的刘心武,也通过报纸获知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托人辗转找来这部书,反复读完赞叹:

  “一种阅读快感与惊诧跃动在我的心中。这本书不是一般的好,是太好了!”

  但即便圈内觉得这本书极好,可王小波那番大胆开放、甚至有些重口味的写法,还是让《黄金时代》找不到发行出路。

  况且,那年《黄金时代》在香港出版发行,依旧沉浸于“风月文化”的香港文化市场,为让这部作品更卖座,直接换名为《王二风流史》,并收入“风月系列”。

  出版商这番牟利的荒谬做法,无疑堵死了《黄金时代》在大陆市场的最后出路。

  十年漫长等待,徒困现实残酷,对于这番结果,王小波不免心灰意冷!

  直到苦苦奔波两年,《黄金时代》才最终得到华夏出版社编辑赵洁平的赏识。

  看完作品,她忽然发现:“书稿中对人性的追问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让她有一种阅读世界级大师作品的感觉。

  但编辑的身份,也让他明白:这样题材的书籍,出版必然存在风险!

  可书中对人性的反思,和对那个非人时代荒谬性的刻画,却让她叹为观止;在这种矛盾挣扎中,她最终选择了力排众议,甚至趁着主编出差,发表了《黄金时代》。

  而结局不出赵洁平预料,总编知道此事后,便对赵洁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此时的她,深感压力山大,后来据说还大病一场。

  《黄金时代》历经波折终于出版,也算了却了王小波的一桩心愿;可出版的问题得到解决后,销售问题也变得焦头烂额!

  为了推动《黄金时代》的销量,王小波就和赵洁平推着自行车,后座绑两捆书,到各小书摊、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

  但遗憾的是:圈内人士的看好,并没有推动《黄金时代》在市场的销量;到了1995年,王小波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黄金时代》依旧没有卖完。

  这场叛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抗,仿佛注定了王小波败局已定!

  【1997年,王小波撞墙身亡;墙上血迹斑驳、牙缝含有墙灰】

  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才声名鹊起……这对作家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嘲讽?

  一生荒诞不羁、行为叛逆的王小波,大概也没有想到:那叫卖了3年、依旧没有卖完的6000册《黄金时代》,竟然会在自己逝后迎来爆火!

  1997年4月11日,在家写稿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然猝然离世!

  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

  据说:半夜邻居听到有人惨叫,但不敢出门查看,第二天才发现王小波猝死家中。

  而墙壁上的牙痕,嘴里的白灰,便是生前因血栓加心肌梗塞,万分痛苦咬墙所致。

  痛苦、挣扎、孤独……成为这个不羁灵魂的最后时光!

  本就是不入流的作家,王小波的猝死自然也没有引来文化圈的重视!

  前来追悼会的,大多是他的读者和朋友,没有一个作协成员、亦或是小说家!

  他的葬礼如同北风肆虐过的旷野,冷清而悲壮。

  可让人觉得讽刺的是:

  王小波逝后一月,《黄金时代》突然被主流文学肯定,迎来爆火现象;他生前卖了三年、都卖不完的6000册作品,几乎一夜售空。

  同年5月,花城出版社更是隆重发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曲,以此悼念这位“中国的卡夫卡”。

  荣誉奖牌连接不断,可这些王小波却再也看不到了!

  或许,他也不屑看到!

  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更有自己独行的法则,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世间,活得有趣、真诚且不可复制,这就够了!

  【王小波去世后:冷清葬礼无同行相送,死后为何受人追捧?】

  当追捧热潮逐渐褪去,王小波的魅力还在吗?

  我想:相比于他特立独行的灵魂,真正对他作品产生考验的,是在时光更迭中,他的思想能否熠熠生辉,那些透过作品传达的价值观,是否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我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满心感叹:王小波太会玩了!

  在这本结合纯情和激情的作品中,他完全是把有趣、智慧、自由的概念玩到了极点,伴随着时代的荒谬和激进,这些美好的概念最后却近于荒诞、寂寥、悲哀。

  他是以笔切割时代,也是以笔切割人性!

  很多人看到《黄金时代》,无法理解:美丽优雅的女医生陈清扬,为何选择了其貌不扬的王二,不惜承认自己是“破鞋”,也要与王二结合?

  是啊,主角王二太过自恋,毫无担当!

  但也是王二的丑与渣,让他成为众人中活得最简单最纯粹的那个人!

  他对爱情的想法很简单,对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甚至懒惰到不会委婉表达!

  同其他男人一样,他被陈清扬的气质和美貌吸引;但作为一个精神纯粹者,他从不会以献殷勤的方式俘获陈清扬的芳心,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陈清扬:想与她产生“伟大友谊”。

  他不隐藏,开诚布公地说着孩子都能拆穿的谎;但也是这份粗糙的借口,满足了陈清扬最简单的渴望——活得明白!

  正如网友所说:

  “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王二与陈清杨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且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世人用偏见的眼光,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结果。”

  用直白犀利的语言,荒诞幽默的故事,重拾那段似乎被“集体遗忘”的历史,这便是王小波所造就的“小人物对抗大时代”的精神启示录。

  【明朗时节,我们都该成为有趣的人】

  北大图书馆曾有一个数据统计,其中显示学生借阅最多的作品:

  第一名是路遥用生命献祭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稳居榜首,可以说当之无愧;第二名便是王小波的书籍。

  虽然结果出乎意料,但也由衷说明:他的有趣思想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代代青年!

  如今整整24年了,王小波的作品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理性推崇,我想,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太缺少有趣的精神食粮,更是因为王小波率真洒脱的活法,戳中了太多人的隐秘和无奈!

  生活在谨言慎行的年代,他却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不断靠近理想的生活;这份忠于内心的勇敢选择,恰好是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的。

  遇到王小波,实属于人生一大乐事。

  他那俏皮幽默的语言,可能会让初看的人面红耳赤;但除却感官刺激外,王小波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是,对“人生如何有趣”地深刻思考。

  所以说,读王小波的文字,就是把生活变得有趣的过程!

  最后把王小波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到些有趣的事情;倘若我能够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明朗时节,愿我们都成为有趣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大冶便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