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 17:32:04
“把她杀了,把她杀了!”
男孩峰峰躺在妈妈怀里大声叫嚣。
他要“杀”的,不是别人,而是姐姐蕊蕊。
蕊蕊站在他和妈妈跟前,一动不动看他吵闹。
起初,弟弟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盯着电视看球赛。
可蕊蕊想看少儿节目。
她倚在门边,试图问妈妈,“你想看《狮子王》还是球赛?”
妈妈说:“我和弟弟想看球赛,你就少数服从多数吧。”
蕊蕊依旧倚在门边,默不作声。
双脚无处安放。
没一会,姐弟俩因此发生争执。
蕊蕊把攥在手中的穗儿,扔向弟弟。
妈妈边说,“你们再吵我不管了”,边搂着弟弟。
弟弟顺势抱紧妈妈的手,放声大哭。
看到妈妈起身要走,蕊蕊迅速躺地上翻滚。
带着哭腔说:“俺从地上给你打滚。”
妈妈并未理会,直接走开。
爸爸从厨房闻声而来。
我以为爸爸会对女儿进行安抚。
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咱家4个人,爸爸妈妈和弟弟都爱看,你顾着自己看,我们三个都不愿看怎么办?少数服从多数。”
“听话,你是姐姐,让人笑话,起来。”
“女孩子哪能这样,穿上鞋,听见吗?”
从头到尾,没有安抚,只有“数落”和“说教”。
妈妈如此,爸爸亦然。
她的情绪还没得到缓解,又被卷入下一场崩溃。
“姐姐”这个身份,蕊蕊是被强行赋予的。
蕊蕊和峰峰是龙凤胎,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在剖腹产时,父母觉得姐姐可以照顾弟弟。
于是先取出女孩,蕊蕊便成了姐姐。
一生下来,仿佛姐姐就注定要处处忍让、顺从和照顾弟弟。
弟弟喜欢玩国际象棋,蕊蕊就得全程陪玩。
哪怕自己很想去画画。
有次发现弟弟下棋耍赖,她愤怒地表示不玩了。
弟弟第一时间跑去跟妈妈告状。
妈妈劈头盖脸怒骂蕊蕊一顿:
“爸爸不在家,你是姐姐,你陪弟弟玩一会儿不行吗?我还要洗衣服、做饭,没时间陪他玩,你懂点事行吗?”
听到这句话,蕊蕊委屈地说:
“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
妈妈没有回答,脸上挤出尴尬的笑容。
蕊蕊坚决不肯陪弟弟玩象棋。
弟弟转身跑去房间,拿出一盒姐姐刚收拾好的积木。
蕊蕊怕他又弄脏,不让再玩这套。
奈何拗不过弟弟的哭哭啼啼。
妈妈又跑出来。
她一边把积木送到弟弟手上,一边呵斥蕊蕊:
“怎么回事儿今天?”
甚至还对正在拍摄的导演说:
“这个女孩子不讨人喜欢。”
显然,在妈妈眼里,蕊蕊无比任性和叛逆。
但是,当时她才6岁。
还有一次,妈妈抱着弟弟,看他牙齿有说有笑。
蕊蕊坐在一旁的桌子,远远望着。
蕊蕊对妈妈说:“你看看我的牙。”
妈妈瞟了她一眼说,“你的牙也不好。”
随后又把目光放回弟弟身上。
待妈妈走开,蕊蕊小心翼翼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
曾几何时,蕊蕊也期待得到妈妈的关注。
哪怕一点点。
可能她不会表达,没有弟弟那么会撒娇。
她只会反复问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一半试探,一半肯定。
本自同根生,蕊蕊却成了局外人。
蕊蕊爸爸在外忙工作,经常不在家。
那天他难得有空回家烧一顿饭。
刚好碰到姐弟俩抢电视而吵架。
他对蕊蕊说教一通后,叫她去洗手吃饭。
姐弟俩先后进厨房洗手。
弟弟洗好出来,随手把灯关掉。
无视姐姐的存在。
蕊蕊站在一旁,迟迟不肯上桌。
她叫嚷道:“你们老训俺。”
他们边吃饭边数落蕊蕊,好像都没有听到那句话。
“你爸爸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你就在那儿闹腾,真是!”
“你这么自私还行啊,什么事光顾你个人,你是姐姐。”
蕊蕊向爸爸倾诉不想陪弟弟下棋的事情。
爸爸却说:
“妈妈批评你是应该的,
她不说你,
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听到这里,蕊蕊声音低下来,哽咽地说:
“妈妈不喜欢俺。”
妈妈急了,朝她吼道:
“你这样我永远不喜欢你。
一个小孩,
我还能给你认错去啊。
我每天管他们吃喝、接送幼儿园,
这些我能干,
但要整天给他俩当法官,我真的干不了。”
弟弟快速跑到妈妈身边,不断地添油加醋。
“你这样爸爸不喜欢你,我也不喜欢你,全家人都不喜欢你。”
爸爸左右为难。
为了体恤妻子的辛苦,他一再要求女儿道歉。
替妻子说尽好话。
“每次回来,妈妈都跟我说你舞蹈练得可好了。”
蕊蕊则反驳:“她没说过一次。”
弟弟坐不住了,朝着蕊蕊指手画脚:“谁让你说妈妈的。”
蕊蕊再也忍不住,瞬间爆哭。
爸爸赶紧连哄带骗,止住女儿的眼泪。
目的只有一个:让她跟妈妈道歉。
一番劝说后,蕊蕊哭着说:
“妈妈我错了,不该发脾气。”
妈妈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一把揽过她:
“今天爸爸回来,怎么叫你也不过来吃饭,以后要记住了。”
“妈妈对你和弟弟都是一样的,你就是太任性了。”
一天的闹腾在道歉中结束。
以上故事,并非虚构。
它来自1996年在央视播出的纪实性纪录片《姐姐》。
片长只有短短20分钟,却令人窒息。
这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
姐姐必须要懂事,照顾弟弟。
哪怕背后埋藏再多心酸和委屈,也要憋住气。
看完之后,既心疼,又忧心。
不知道这个6岁的“姐姐”,未来人生会有多少坎坷?
纪录片摄于二十多年前,今天的“姐姐”们又如何呢?
3月23日上午,杭州某派出所接到报警:有人跳河!
民警赶到河边时发现,有个女子漂在河面,半截身子浸在水中。
民警迅速展开救援,把女子拉回岸边。
所幸救援及时,经初步检查女子无大碍。
事后才知道,女子是云南人,年仅20岁。
独自一人来到杭州工作,家庭生活重担全落她肩上。
父母很早之前已离异。
她要一边打工,一边养活3个弟弟妹妹。
躺在病床上,她说:
“其实我已经不止一次想过自杀了......”
她两只手腕上,有数十道割痕,触目惊心。
在场民警看着这个小姑娘,心疼不已。
他们安慰她: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好不好?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一定要珍惜。”
道理都懂,可作为“姐姐”,这是真实存在的痛。
2018年春节,我和堂姐一起唠嗑。
如今3年过去了,那一次的对话,我还记忆犹新。
她说:“很多次,我都想过自杀。”
我对她生活略知一二,却不知道她一直被阴影笼罩。
她是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那时,生活不富裕,所有家务都是她包办。
直至弟弟出生。
然而,弟弟的出生,让她彻底变成“透明人”。
父母不给她买衣物,都是捡堂哥堂姐不要的。
一年四季,都只穿着洗到发黄的衬衫。
甚至,一件衣服脱下后要马上洗干净晾干,第二天接着穿。
父亲责备她:“衣服都那么旧了还穿,不嫌丢人吗?”
说完就拿起剪刀把衣服剪碎。
也是那一次,她的自尊心连同衣服,碎成一地。
往后的时光,她依旧被冷落,被讽刺。
于别人而言,可能只是寥寥数语,却贯穿她二十几年人生。
那天我问她,“你恨他们吗?”
她说:
“恨,但又能怎样,碎成一地的衣服,我也得捡起来缝好穿上。”
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背后,是严重的男女失衡问题。
1982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
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飙升至119.92;
201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93。
你知道为了生男孩,有些父母有多拼吗?
《南风窗》曾报道过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姐姐说,“父母已经生了4个女孩,还坚持生第五胎,只为了要男孩。”
她父亲还曾因生4个女儿而生闷气,觉得自己没有福分。
根据自然生物学规律: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应在103~107之间。
而放开二胎政策后,男女婴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重男轻女,是当代中国的社会顽疾之一。
讽刺的是,上面那个案例中,儿子受尽宠爱,顽劣不成器。
父母晚年生病,只有4个女儿陪护。
养儿防老,到最后成了养老防儿。
这种让人笑不出来的荒诞剧,正在许多中国家庭中上演。
还有更讽刺的事。
据报道,近年来,中国单身男性已经超过3000万。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表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中国仍将是世界上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养儿不只是为防老,还包括延续“香火”。
现在好了,许多人养儿防老不成,“香火”也续不上。
他们拼命多生的儿子,注定要孤独终老。
最近热播的电影《我的姐姐》,也侧面反映了女孩遭受的系统性剥削与压榨。
片中的主角姑妈说: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
“姐姐”,在许多中国式家庭中,并不只是一个亲切的称谓。
这个词,对很多女性来说,还是一生的重轭。
片中的姑妈为了弟弟,放弃上大学,放弃工作。
甚至她已经走到莫斯科红场,还被叫回来帮弟弟照顾孩子。
这已经够虐心了,但跟现实相比,仍然太轻飘。
在现实中,许多自愿的或被道德绑架成为“扶弟魔”的姐姐,连走到红场的机会都没有。
她们的积蓄和时间,早已被“家用”二字占尽。
文到恨处,真想说:
愿来生,不再有这女儿身!
不过,纪录片《姐姐》的导演李玉给了我一丝安慰。
她告诉人们:
“当年纪录片播出后,
舆论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多困扰,
但也引起了父母的反思。
他们给了姐姐更多关爱和尊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还是有很多人会反思、会改变。
可是,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今天,这样的父母多吗?
每一个看到这篇故事的姑娘,你们遇到了吗?
如果你们也做了妈妈,会重走父辈的老路吗?
作者: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