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17:23:03
2014年7月27日。凌晨。日本长崎。
警察叩响了一座单身公寓的门。
开门的是少女奈美(化名)。
警察向她出示搜查令。
她一脸平静,甚至有点冷漠。
倒是进门后的警察,差点吓失了魂。
奈美身后的床上,仰面横陈着一具尸体。
从身形看,也是一个少女。
但是,头被锯了下来。左手也被砍断。
鲜血四溅,染红了整片床单。
地板上有一把铁锤,一张钢锯,同样血迹斑斑。
受害者身份很快确定。
她叫松尾爱和,15岁,高中生。
这个女孩,是奈美的闺蜜!
当天久久未归,父母苦寻无果,晚上十一点报警求助。
此时,警察正好找到奈美住处。
“全部都是我做的。”
“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己买的。”
面对警察,奈美没有犹疑,掩饰,恐慌。
面无表情,静如水,冷若冰。
接下来的话,让警察更加头皮发麻:
“我跟爱和没有矛盾。”
“我只是想试试杀人”。
“想试试看分尸”。
时间调回到案发前。
7月26日早上,松尾爱和接到好友奈美的电话。
“出来见面吧。”
松尾爱和欣然应允。
当地时间三点,两个人在佐世保市中心一起购物。
在逛了几个小时后,松尾爱和觉得有点疲惫。
奈美又主动提议,就近去她的公寓休息放松一下。
奈美为了准备出国留学,已经从家里搬出。
现在独自生活在一栋单身公寓里。
没有父母同住,孩子更放松。
松尾爱和很高兴地答应了。
她跟母亲发短信,说自己晚上七点回家。
松尾爱和没有想到,
此去公寓,她会有去无回……
“啊”!
寂静的房间里。
突然响起少女的一声惨叫。
声音凄厉,透着无尽的绝望。
奈美手里的锤子,正不断滴着血。
当时,爱和正在看漫画,奈美悄无声息得站到爱和身后,举起锤子。
一下,两下……
鲜血很快溅了奈美满身。
她没有停手。不知过了多久,奈美才放下手中的锤子。
瘫在地板上的爱和,已经血肉模糊。
看着奄奄一息的闺蜜,爱和面无表情。
随手拿起地上的遛狗绳,紧紧勒住爱和的脖颈。
无辜的爱和可能至死都不明白,几分钟前还有说有笑的闺蜜,为何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但对奈美来说。
“游戏”才刚刚开始。
她拿着锋利的锯子,用解剖书上学到的知识。
熟练得割开了闺蜜的身体……
案件一经报道,日本舆论引发大动荡。
时年十五岁的高中生,无冤无仇,分尸解剖自己的闺蜜。
理由居然是为了一窥人体内脏。
奈美的残酷可怕,令人胆寒。
一时之间,舆论甚嚣尘上。
所有人都想知道,奈美为何手刃闺蜜,眼都不眨?
这个冷血少女杀手,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这一切,都要从她的家庭说起。
奈美家境优渥,令人艳羡。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人脉宽广。
父母关系亲密,对奈美也非常好。
奈美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头脑聪明,成绩优异。
在体育、美术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
但当记者把话筒递向奈美的亲戚朋友时,得到的评价却不一样:
“这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孩子”。
“她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脾气古怪,一意孤行。
事实也如此。奈美六年级的时候,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给同学的饭里加了漂白粉。
差点害死全班人!
奈美的这种古怪性格,并没有随着年纪渐长而消失。
相反,她的行径更加诡异。
接触了解剖学后,她对解剖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一探究竟,她把罪恶的手,伸向了一只无辜的猫。
弱小的猫被她捏在手里,百般虐待。
等到玩弄够了,又将它开膛破肚。
在她眼里,这只猫的生命不值一提。
就是一个供她玩弄的工具。
奈美走上这条路,与母亲的去世不无关系。
2013年10月,奈美最敬重的母亲患癌去世。
这对于奈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丧母之痛,让她不能自已。
而雪上加霜的是,父亲把一个新女人带回了家。
“她是谁?!”
父亲轻描淡写道:
“她将会是你的新妈妈。”
奈美跟好友这样诉苦:
“妈妈才去世多久,他就带回了新人!”
“妈妈怎么样,他都是无所谓的吗?”
奈美本来就稀薄与脆弱的情感,还被父亲这样无视。
事后复盘,应该是这件事,斩断了奈美对人类情感的最后一丝眷恋。
另一方面,对奈美的父亲而言,女儿的反对,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父女一次次激烈的争吵,让奈美对父亲心怀怨恨。
3月2日,终于忍无可忍的奈美,决定“报复”。
当晚,奈美杀心顿起。
她潜入父亲的房间,抄起立在墙边的棒球棍,猛地砸向父亲的头部。
只是力气太小,没有击中要害。
父亲惊醒后,挣扎着连滚带爬才躲过一劫。
惊魂未定的继母选择了报警。
警察很快赶到,以杀人未遂逮捕了奈美。
但很快,由于父亲于心不忍,她被释放了。
但是,奈美的精神反常愈发严重。
案发前数日,继母曾尝试跟她对话,奈美微微一笑,对继母说道:
“我想杀人。”
一句话,让她冷汗直流。
奈美的父亲也连夜带奈美就医。
在医院的建议下,夫妻拨打了儿童咨询中心的电话。
"不好意思,我们只提供日间服务。"
对方在电话那端说道。
奈美的父亲只好无奈作罢。
跟对方把咨询的时间定在了28日。
但一切为时已晚。
26号,奈美用行动证明,这句话不是她的一时玩笑。
犯案后,奈美想过逃跑。
她特意换掉了身上的带血衣物。
目击者也证实,她在五楼扔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
只是她深知,她漏洞百出的表演,无法打败血淋淋的事实。
案件被报道后,奈美一家人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奈美54岁的父亲,向受害者父母致歉。
只是事情已成定局,再诚心的道歉也于事无补。
外界猜测纷纷,批评与质疑如潮水涌向他们。
10月,奈美父亲疑似不堪重负,上吊自杀,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
次年,长崎县儿童中心的心理医生被判有罪。
罪名是被指无法妥善处理奈美的心理状况。
那真正的凶手奈美呢?
由于日本少年法的规定,以及奈美的精神鉴定。
她得以躲过法律的制裁,被送往了医疗少教所,接受改造教育。
至此,奈美杀人案落幕。
这个结局,令人无比愤慨,又扼腕叹息。
愤慨的是,施害者没有付出沉重的代价;
叹息的是,受害者如花的生命被断送掉。
事实上,奈美这样的冷血少年杀手,
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类群体,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
我们无法用常人心态去揣测他们的想法。
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行径。
医学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人群具有如下特征:
1、无社会责任感;
2、无道德观念;
3、无恐惧心理;
4、无罪恶感;
5、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6、无真实或真正感情;
7、无悔改之心。
奈美们杀人,往往没有理由,也不会受到自身良知的谴责。
反社会人格成因复杂。
除了遗传、大脑发育不良外,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起着重要作用。
回顾奈美的成长经历。
她的异样行为,早有端倪。
可惜的是,她父母并没有引起重视。
如果奈美更早得接受精神治疗,
她也许就不会变成一个冷血少年杀手。
我们已无从得知。
伤害已经造成,我们能做的就是规避伤害。
当然,是否属于反社会人格,需要更专业的人士与机构来判断。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只能借助医学常识,并结合人生经验来估算概率。
如果体察到自身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越来越重,
应该尽早求医,并向身边最信任的朋友交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好消息是,反社会人格只是情感模式异于常人,并不会必然成为犯罪者。
这类人一样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履行社会责任。
他们并不天生嗜好侵犯他人,只是对他人的痛苦非常钝感。
比如,有香港记者就曾经爆料,
人见人爱,人缘超好的影帝刘青云,很可能就是反社会人格。
坏消息是,反社会人格在社会中并不少见,他们包揽了一半以上的恶行刑事犯罪。
美国两次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总体患病率约为3.5%,男性较高,达到5.5%,女性只有1.9%。
那么如何识别身边的疑似反社会人格者呢?
1.语言极端。
经常发表明显反常识且极端的观点,并且快速地罗织语言试图说服他人。
尤其是为“杀人、抢占、欺诈”等言行辩护。
2.情绪操控。
对方很容易左右你的情绪,
使你作出你平时不会作出的决定,
或者认可(或谅解)某类反社会行为。
3.行为反常。
例如打小就说谎成性、虐待小动物、偷盗纵火等。
4.享受他人的痛苦。
对痛苦没有同理心,没有共情(但有些人可以表演得很有同情心)。
在他人(或影视)描述痛苦场景时,会有不易察觉的笑容。
无论对方多么自律,多么优秀,出现多项上述特征,都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
对普通人来说,本文的极端案例是极小概率的存在。
但是,反社会人格特征,每个人都容易遭遇。
保持警惕,把握好私人边界;
保持独立,不轻易被他人左右;
保持友善,不拒绝外部合作;
不轻易轻视、漠视、羞辱他人;
始终以宽容与理智待人;
这样,即使遭遇极端人格,受侵害的概率也会降到最低。
事有反常,人有变态。
但常情与常理,始终是于人于己最有利的武器。
作者:单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