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17:17:02
3月30日,一所引进广州名校管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三龙湾学校(暂定名),在佛山三龙湾正式启动建设。这是《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印发后,首个广佛两地学校跨区域合作的优质教育项目落地。
学校建设启动当天,陈村镇举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暨三龙湾学校(暂定名)建设启动仪式。
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佛山市教育局局长商学兵、顺德区政协主席周文、陈村镇党委书记黄志捷等各级领导参加三龙湾学校(暂定名)的建设启动仪式(据顺德901)
据绿色陈村,启动仪式上,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表示,今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顺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时,希望陈村始终秉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核心理念,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品质,全面坚守教育为民情怀,全面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切实将这片千年文化沃土,匠心打造为育英才的成长摇篮、聚人才的教育高地。
全社会发动,学校、企业、村居各界人士齐聚,3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一年之计在于春,陈村对教育大布局大投入引人瞩目。
客家搜注意到,老领导欧广源正是在佛山顺德开始工作,其仕途首站亦是从顺德陈村开始的。其早期从政履历如下:
1967.10——1974.01,广东省顺德县陈村公社合成大队务农、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74.01——1976.09,广东省顺德县陈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76.09——1981.12,广东省顺德县陈村公社党委书记、顺德县委常委;
1981.12——1983.12,广东省顺德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
1983.12——1989.07,广东省顺德县委书记(其间:1986.09—1988.04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党政干部大专班学习);
1989.07——1991.04,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回顾的80年代“五子登科”,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正是在欧广源主政顺德时期的主要业绩。
此前有媒体报道,1992年1月29日在顺德珠江冰箱厂,邓小平问欧广源:“广源,你多大年纪啊?”时任佛山市委副书记的欧广源说:“44岁。”邓小平说:“我88岁,正好是你的一倍。”这之后,在邓小平“发展就是硬道理”,“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伐要快一点”的思想引领下,大胆的顺德人放开了手脚,有了顺德经济的第二次腾飞……
2013年1月,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欧广源正式卸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职,告别广东政坛。
有人评价说,欧广源是“改革开荒牛,创业大功臣,为官好典范”;也是亲历过改革开放之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广东本土官员。
最后一次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向大会作完工作报告的欧广源,参加了1月29日湛江代表团的分组审议。操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粤式普通话”,欧广源回忆起了他两次接待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的情景——
“我两次接待过小平同志,第一次是1984年,我在顺德当县委书记的时候;第二次是1992年我在佛山当市委书记的时候。那一次我亲耳聆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话,听他阐述了‘发展就是硬道理’,‘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伐要快一点’,‘不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死路一条’。”
2013年3月,欧广源赴北京出席全国两会。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除了中央要支持外,广东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挖掘自己的潜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欧广源建议,广东有必要在行政区域方面做适当调整,合并一些地级市,减少行政成本。
欧广源介绍,“一个地级市管两三个县,整个经济基础支撑不了上层建筑,导致行政成本很高,资源分割,重复建设。本来广东的财政收入不少,但是都用到养人吃饭上去了,搞得捉襟见肘。”
“多一个地级市要花多少钱啊!有时候,我叫有些小市的领导不要经常下乡,经常下乡下面招待不了。”欧广源认为,广东有必要在行政区域方面做适当调整,合并一些地级市,当然不要大调整。“多几个庙、多安排几个菩萨,大家都高兴,我来拆庙,搬菩萨,大家都不喜欢。所以,我不说具体调整哪些市,要不然得罪人。”
欧广源从政体会:不为老百姓做事就是行尸走肉,是最大犯罪
2009年是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也是欧广源担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第二年。欧广源对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及其从政体会进行了一番“很有意思”的阐述。其中有严肃的政治认识,也有贴近实践的切身体会;有对过往工作的归纳总结,也有对未来工作的美好展望。
有副对联说:“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里把官和民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不为老百姓做事就是行尸走肉,是最大犯罪。
人大是为人民服务,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人大代表和领导班子也是从人民中产生,不能脱离老百姓。立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都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做实事。
突出立法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照抄上位法,不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尽量减少法规中的“号召性”、“倡导性”条款,只要管用,有几条写几条,从而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规起不了作用就等于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