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5:30:00
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特色鲜明的青铜纵目面具和金杖外,在1986年发掘的1号、2号祭祀坑以及2021年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海贝。
出土象牙很好解释。夏商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尚且有象群活跃,更何况是地处西南的三星堆。《山海经》即有明确记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其兽多犀、象”。
3号坑出土的120根象牙还没来得及检测,但1986年发掘的2号祭祀坑出土象牙已被证实属于亚洲象,这基本佐证了《山海经》中的记载,三星堆发现的大量象牙应该是源自蜀地的亚洲象群。
但海贝却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蜀地自产了。
夏商周三代及之前,中国有使用贝作为货币或装饰品的传统。贝又分为蚌贝和海贝,蚌贝即蚌壳,产自江淮一带,海贝则是深海产物,不仅如此,三星堆出土的海贝中还有一种环纹货贝(齿形沟槽),这种贝只产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间的地区。而四川是毫无疑问的内陆腹地。
所以,三星堆的海贝只可能是外来输入。对此,主流的解释认为:三星堆海贝是通过“蜀身毒道”,即古代西南的丝绸之路由印度直接输入到蜀地的。
为什么要用“直接”这个词呢?因为纵观包括云南在内的蜀身毒道上出土的海贝,其年代最早的也不过春秋时期,比三星堆晚了上千年之久。这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三星堆人与古印度地区直接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没有经过中间地带的中转传播,所以才不会在间隔地区留下传播痕迹。
不可否认,三星堆同期的印度地区的确富产海贝并且有以齿贝作为货币的传统,而考古发现的三星堆文明也具备了开辟古丝绸之路的可能性。这会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三星堆祭祀坑中的海贝是与古印度地区直接交流的结果。
然而,这一主流的解释恐怕是错的,它忽略了另一个极端重要的影响因素:殷商王朝。
殷墟妇好墓中同样出土了多达7000枚海贝,其中不乏来自阿拉伯海西北的阿曼湾海贝,而妇好墓仅仅是殷商中晚期贝随葬习俗的一个代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山东苏埠屯商代晚期墓葬中也同样发现了3990多枚海贝。
这就有了三种可能性:一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海贝的确是直接与印度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并进一步将这种交流结果传播到了中原的殷商王朝。二是三星堆文明和殷商王朝有着各自的海贝来源通道。三是三星堆的海贝其实来自殷商王朝。
个人愚见,第三种可能性更大。
首先从规模上看,仅仅一个妇好墓出土的海贝(近7000枚)就已经超过了三星堆目前已知的数量(4700枚),如果是蜀地向殷商输入海贝,没有理由输出地的规模会小于输入地。
其次,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三星堆1号坑出土的商式罍、尊等青铜器,年代上限不会早于商王武丁(妇好丈夫)时期;出土4000余枚海贝的2号坑,也发现了与殷墟妇好墓相同的铜圆尊,其年代上限不会早于殷墟文化第三期,即武丁之孙廪辛时期。
第三,从祭祀习俗上来看,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中出土的罍、尊等容器的海贝与殷商贮贝的习俗相同,都是在向祖先或神灵奉献祭品。而甲骨文卜辞中“蜀”字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恰恰是武丁在位时期。
第四,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铜矿矿源检测结果来看,三星堆人铸造青铜器所用铜矿,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青铜器具有十分明显的渊源,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古冶矿矿源一致。
综上,“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源自与印度地区的直接交流”的说法目前只是猜测,没有切实的依据。反倒是殷商与三星堆文明的交流,在考古学和文献记载中有着确凿的证据。
所以,三星堆大量海贝以及祭祀坑中放入海贝的习俗,应该是受殷商影响的结果,而非直接来自印度地区。(至于殷商王朝海贝来源渠道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
【相关报道】
三星堆3000多年前金面具出土没有炼金术黄金从哪来?
位于我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举世闻名,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历史,主要文化阶段为3600~3200年前,这里出土有2.62米高的青铜立人、有1.38米宽的青铜面具、还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国宝级的文物,今年3月20日,三星堆考古团队又公布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各种黄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残片、青铜神树、丝绸制品残留物等500多件,尤以其中的黄金面具引人关注。
或许很多朋友都会觉得很纳闷,黄金这种贵重金属十分稀少,即便是现在,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在三四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并不会开矿炼金,哪来的黄金去制作面具呢?
黄金的熔点为1064.43℃,而木材和木炭燃烧时的温度通常在700~900℃左右,无法将黄金融化,但可以将含锡和铅的青铜(熔点约800℃)融化,这也使得青铜器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金属制品,而铁的熔点较高,所以铁器等金属产生的时代较晚。
早期人类既无法去熔化黄金,也不具备淘金技术,那么那个时期的黄金面具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些黄金制品都是用“狗头金”打造的,可能不少朋友不知道狗头金是怎么回事,说起来这种东西本属于天外之物,偶尔掉落到了地球上,被古人类捡拾或者挖掘到,才有了一些黄金面具等黄金制品。
这些狗头金不仅是古代有,现在也有,2015年1月30日,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尕什敖包乡牧民定居新村的一位牧民就捡到了一块重达7.85公斤的狗头金,早在201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发现过一块重约1.8公斤的狗头金。
狗头金又叫自然金,它并非纯金,而是多为合金,但黄金含量较多,有的高达70以上,虽然不是纯金,但由于狗头金数量稀少,所以现在其价格往往比纯金还高,一般相当于其5~7倍左右。除了少有的纯合金态外,狗头金的自然形态有金包石,石包金,金包水。
而近些年的狗头金发现记录中,还有1982年黑龙江省呼玛县兴隆乡淘金工岳书臣找到的一块重3.33公斤的狗头金;1983年陕西省南郑县武当桥村农民王伯禹,捡到一块0.81公斤的狗头金;1987年四川省白玉县孔隆沟中找到4.8和6.1公斤的狗头金,1997年青海省门源县寺沟金矿出产一块重达6.577公斤的特大石包金……
实际上很多金矿的发现也都是通过在地面上发现狗头金开始的,比如19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就是首先有人发现了一块重达32公斤多的狗头金开始的。但世界上已发现狗头金最多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该国发现的狗头金总量占全球的80%,全球已知最大的一块狗头金也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重达235.87公斤。
前面说了狗头金为天外之物,或许有朋友不明白了,存在于地球表面的“狗头金”怎么会是天外之物呢?其实我们的地球上元素虽多,但是地球本身却并不会制造元素,当然也无法制造黄金,地球上所有的黄金都来自于地外天体,当一些含有黄金的小行星经过地球附近时,为地球引力所捕获,最后降落到了地球上,那么它所包含的黄金就会留存在地球表面,被人们捡拾或者挖取到了。
那么这些黄金就是小行星制造的吗?也不是!小行星更没有能力制造黄金元素,实际上宇宙中的黄金的来源基本只有两个途径,一种是超新星爆发,一种是中子星碰撞。
除了氢元素之外,宇宙中存在的绝大部分元素都是通过核聚变形成的,黄金也不例外,当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时刻,内部温度可达1,500亿℃,元素周期表中铁和其之上的很多元素都可通过核聚变在一瞬间合成,不过越重的元素形成的越少,黄金就属于元素周期表上很靠上的重元素,所以超新星爆发中形成的黄金应该并不多,较小规模的超新星爆发,甚至都难以形成黄金元素。
因此,天文学家们认为中子星碰撞更容易形成黄金之类的重元素,因为中子星碰撞可以产生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温度可达3,000亿℃左右,可将更重的元素在一瞬间合成,所以在这一时刻更容易形成黄金。
那么这样形成的黄金,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其实这些黄金还都只是中子星碰撞后飞溅出来的一些物质,一次中子星碰撞可以合成相当于几百个地球这样质量的黄金元素,但能够逃离中子星的却并不多。
由于中子星碰撞的力量非常大,导致星体活动十分剧烈,一部分物质会脱离中子星的引力而在宇宙中游荡,这类物质就包含黄金元素,当其来到地球附近的时候,被地球引力捕获就会降落到地面上,不过由于在大气层中发生摩擦烧蚀现象,黄金有可能被烧软或者烧化,到地面上又会凝固变硬,并且砸到了地表之下,但是随着流水和风吹将表层土壤削去之后,黄金又会露出到地球表面,通常不成形状,常被叫做狗头金。
远古人类所用的吃穿之物都要在地面上寻觅,发现地面上的黄金后,认识到它是一种稀有的金属,物以稀为贵,所以古人很珍惜这种金属,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它金灿灿的颜色也不会改变,这就更珍贵了,而通过石头敲击发现它有很好的延展性,通过火烧又可以使它变软,使其容易加工,于是远古时期的一些工匠艺人将其制成黄金面具、金牌、金杖、金丝、金箔等,后来还能制成复杂的金冠、金饰等制品,这些制品看上去金光灿灿,黄澄澄的颜色千年不变,所以就把它当做珍贵的工艺品原料了。
实际上三星堆3月20日公布的黄金面具,是该遗址中发现的第七个黄金面具了,专家认为这面黄金面具属于一个青铜头像的外饰品,因为与该头像的面部特征高度契合,两者甚至可以镶嵌在一起,黑色带黄金面具很可能就是对照该青铜器制作的,或者说就是利用该青铜头像为模具制作的。
除三星堆古文化遗址之外,我国乃至世界其他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这样的黄金面具,不过出现的时代都比较晚,与三星堆黄金面具基本同时代的还有埃及出土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其制作十分精良,制作的时间大约在33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