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0:00:00
有很多父母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描绘了孩子最初的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平克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生来就不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
(图片人物:史蒂芬·平克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生来是不是一张白纸,性格到底是不是天生的呢?作为家长,当孩子的性格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又该怎么办呢?今天,小康君就好好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性格迥异的双胞胎
之前,小康君曾天真的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怎样发展。就像捏橡皮泥一样,父母捏成什么样子,他们就长成什么样子。毕竟,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可后来,见识到一对同卵双胞胎的性格差异后,小康君才明白,之前的观点是多么的狭隘。
这对双胞胎姐妹,是小康君大学室友家的孩子。为了防杠,先说一下室友家的大环境。
室友和室友的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经济条件都挺不错。6个人照顾2个娃,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绰绰有余。所以对这俩女儿不存在大的要让着小的,以及家人更偏爱小的情况。
可即便如此,这俩娃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姐姐性子沉稳,说话、做事都是慢悠悠的,笑的时候经常是抿嘴笑,很含蓄的样子。日常带着也很省心,给一张纸自己都能玩半天。
妹妹性子比较急,毛毛躁躁的,什么都追求快,在家里爬高上低的。笑的时候,是张着大嘴巴嘎嘎嘎的笑,活妥妥的像个小男孩。
(图片来源:sohu.com)
据室友所说,她怀孕的时候,一度认为是龙凤胎。因为胎动真的相差太大,一个天天动,不仅翻跟头还劈叉。一个天天没动静,只偶尔的动一下。
所以说,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堪比冰火两重山。希望一边动的幅度小一些,不要折腾她。希望一边经常动动,太安静让人怪害怕的。
室友在娃2岁之前一直都很纳闷,一样的爸妈,一样的基因,一样的成长环境,性格差异为啥就这么大?这是否说明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呢?
小康君的回答:是的,孩子的性格是天生。
他们生来就带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特质,所以即使是同一对夫妻生的,同一个受精卵分裂的,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仍然是不同的。
性格在娘胎里已决定
小康君认为,与其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不如说他是一颗“种子”。你可以通过浇水、施肥、光照影响他的发展进度和强壮与否,但你无法将芍药养成一株郁金香。即使,你再不喜欢芍药。
也就是说,娃的性格是天生的,在娘胎里就已经决定了,家长的教育只能起到影响的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本质。
例如,很多家长都不喜欢内向的娃,认为他们不善与人打交道、不够开朗,过于木讷,进入社会容易吃亏。所以很希望他们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能变得外向一点,多交一些朋友。毕竟,社会经验告诉我们,朋友等于人脉。
小康君作为家长,明白大家的想法。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性格改变会有多难?父母的这种想法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首先,小康君要说一点,内向和外向无好坏之分。若家长以内向和外向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必然是错误的。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内向不等于差劲,外向不等于优秀。究其根本,内向和外向的根本差别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能量汲取的来源。
内向的人不是不能社交,而是不喜欢社交,若有需要,他们也可以游刃有余。但社交会消耗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觉得劳累,而独处是汲取能量。所以说,相比于社交,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
对于外向的人而言,和别人聊天,和朋友在一起就是他们汲取能量的方式。长时间独处,会让他们觉得烦躁、没有安全感。所以相比于独处,他们更喜欢社交。
最后,当家长不认同孩子的性格并企图改变后,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这就像家长为了让孩子的性格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为了能“合群”,让他变成不像自己的自己。而这种改变,是孩子从心底无法认同的。
看到这,有些家长该着急了,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家长不能改变本质也就算了。为了孩子好的事情,也不能做。那怎么办,父母不用教了,任谁孩子随本性长大?天生的坏孩子,也不用管了?
当然不是啦,该管还是要管的,毕竟正确的后天教育能让娃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得更远。那该怎么做呢?小康君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后天环境的影响
1
接纳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见招拆招,根据他的特质,做出对应的反馈。
小康君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假如你买了一个盲盒花种,在盲盒没到之前,你心里最期望、最喜欢的是郁金香。郁金香多美呀,不仅格调高,还有一股冷艳的气质。
但到手之后,你发现是芍药,很不喜欢。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小康君的看法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得到芍药,就按照芍药的生长习惯好好养护。但有些人却执意把芍药当成郁金香养,最后,既无法把芍药养成郁金香,也没能养好芍药。
这就跟养孩子一样,你不能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模样去养育,你要根据他的特质去培养。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接纳,接纳孩子是一个平凡的人,接纳他不符合你的心理预期,接纳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请家长记住,接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根据孩子的特质,去创造一个适合他的环境。
2
按取所需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父母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不能一味的强调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为什么就不能怎样怎样。
例如,有些孩子属于低需求的孩子,能吃能睡能喝,胆子还大,自己就能玩半天。那对待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是可以放养的,不需要注意太多条条框框。
而有些孩子属于高需求的孩子,身边不能离人,哭的时候要立马安慰,高敏感、高需求。稍有不满,就扯着嗓子哭。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需要200%的耐心和温柔,及时回应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
所以说,父母不要总把自家娃跟别人家的娃比,每个娃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能做的就是根据他的需求,做出对应的反馈。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本厚厚的书,因为他是带着自己的特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的特质,让他变成一个接纳自己,父母认可的人。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底气,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