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 15:30:00
原题:尊前谈笑人依旧:刘伯承影像记忆
建党百年忆元勋,尊前谈笑人依旧。刘伯承戎马一生,带兵打仗,智勇双全,北伐、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他全都参与,被誉为战场上的“军神”和“智多星”。
毛泽东称赞他是“一条龙下凡“,蒋介石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死里逃生成“独眼将军”
1916年护国战争时期,刘伯承在川东组织部队大规模开展游击活动,猛烈地打击北洋军的援兵,全力配合川南护国军作战。一次,刘伯承率部队攻打丰都,他亲临一线指挥并率兵攻打城门。由于事先得到的情报不准,护国军遭遇了猛烈的打击。刘伯承更是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另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他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在进行第二次手术时,由于设施简陋,医生只能为他施行局部麻醉。整台手术长达三个多小时,为刘伯承做手术的沃医生一刀一刀修割赘肉,每一刀都疼痛钻心,可他却一直安然端坐。后来麻醉药作用早已消失,他仍然面色不改,一声不吭。待包扎完毕,沃医生见他的坐椅扶手已被汗水沾湿,便关切地问:“疼得厉害吧?”没想到,刘伯承只是坦然一笑说:“才割了70余刀,小意思!阁下每割一刀,我就暗记一数,错不了。”
那次手术后,刘伯承失去了右眼,当时只有20多岁的他,曾被很多人断言,再也无法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了。然而他并没有认命,而是用那只仅存的左眼南征北战,还因此赢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呼——“独眼将军”。
1927年夏日,蒋介石、汪精卫专程到武汉拜访刘伯承,希望拉他入伙。然而,对于这些来客,刘伯承始终礼貌相待,却也虚与委蛇。他以久战之后,身体疲惫,急需休养为由,——谢绝了。
这段时期,面对四川军阀,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的极力拉拢,刘伯承有些彷徨,时常陷入沉思。就在此时,时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的周恩来,得知刘伯承已经抵达武汉,立刻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和吴玉章、黄慕颜、李嘉仲等人,一起来谈谈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会面的时候,周恩来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他说,局势正处于转折的关头,革命势力虽有分化,但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终将会浩荡向前。中国共产党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这番话,让刘伯承对周恩来肃然起敬,也逐渐坚定了他要跟随共产党走下去的信念。
刘伯承20多岁就失去一只眼睛,但这对他的军事生涯并无影响。1935年的一天,在长征途中,时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的他,跟几个警卫员在树下聊天,树上有几只鸟儿在叽叽喳喳叫着。刘伯承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枪法最准,打几只鸟下来,给大家打牙祭。”一名警卫员说︰“总参谋长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给我们示范表演吧。”刘伯承拔出左轮手枪,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一只鸟儿掉了下来。
遇拾粪老农 捡回一命
在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12月,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刘伯承在一个村子里遇到一位拾粪的老农,与老农交谈了几句,他就推断,邻村有国民党军队。果然,过了几分钟,就传来两声枪响。刘伯承立即通知中原局机关转移,他自己则率领中原野战军指挥部转移。刘伯承的神机妙算,使得这两个领导机关避过了国民党军队的攻击。据说,在这次事件后,蒋介石曾大骂执行任务的军官说:“专门给你们安上四五十只现代化电眼睛,还斗不过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可耻,可恨!”
整个战争年代,刘伯承常把一句名言挂在嘴边——“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打仗善用“五行术”,作战前一定要对战斗的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进行仔细分析,一旦谋定,便能出奇制胜,战胜对手。
刘伯承少年时,才华已崭露头角,他能文能武,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个孩子王。富有尚武精神的启蒙老师任贤书,对塑造刘伯承的性格和志向,产生了不小影响。
刘伯承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获得“军神”美誉。毛泽东称赞他是“一条龙下凡”。朱德说他“具有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陈毅赋诗盛赞刘伯承“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拿他与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相提并论。蒋介石则认为:“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然而,对于这些荣誉,刘伯承总是淡然处之,不喜欢张扬。他曾多次拒绝记者的采访。1942年,刘伯承50岁生日当天,有记者请他谈谈自己的战斗经历,他挥挥手说:“算了!算了!莫谈这些好不好?1938年4月,八路军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之后,有个记者来采访我。我对他说,你只能写战士,不准写我。”
晚年的刘伯承,很少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更不愿意公开谈论战争。他说:“我们每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
开国将领 摇身一变成教书匠
建国后,许多开国将领在军届身居要职。然而,刘伯承却反其道而行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将校学堂出身的他始终坚信“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所以,他觉得在和平年代去当一名军校的教书先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专门培养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这所学府于1951年1月15日在南京成立。领导创办工作、并且担任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的,正是“军神”刘伯承。在建校的头三个月里,刘伯承就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反复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还经常到各部门突击检查,以便找出问题。有一天,刘伯承在主持训练工作会议,无意中看到会场的一边,坐着两个苏联军事顾问。他们军装笔挺,姿态规正,神情专注地听着汇报。会场的另一边,坐着学院的十几个干部。他们有的衣冠不整,风纪扣松开;有的人还敞胸露怀,双手在身上搓泥搔痒。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刘伯承的心里很不舒服。他意识到,要让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仅仅依靠书面上条规,是远远不够的。
说起刘伯承的战友,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邓小平。他们俩并肩作战长达13年之久,形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出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邓小平担任政治委员,两人合作指挥了一系列著名的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1942年3月,邓小平去山西太岳、中条山检查工作。分别之际,刘伯承送了一程又一程。他望着邓小平远去的身影,对参谋长李达说:“你立刻通知邓政委将要路过的几个地方,叫他们在当天就要把接送的情况电告师部。”几天后,当得知邓小平即将在夜间通过日军重点防御地区的时候,刘伯承甚至主动要求当晚值班,亲自等待邓小平的消息。那一夜,他一直守在值班室里,一边检查值班日记,一边等待消息。深夜,当第386旅旅长陈赓发来电报说,邓小平政委已安全到达太岳,刘伯承才舒了一口气。
刘伯承晚年因身体不好,基本上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据《光明日报》引述日本学者竹内实等人撰文表示,1976年的一天,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去看望刘伯承。刘伯承对华国锋说:“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小平主持我的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进荒郊野外去算了。”
那时候,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还没有复出。十年后,1986年10月,刘伯承与世长辞,享年94岁,是十大元帅中最长寿的一位。刘伯承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万寿路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举行。邓小平率领全家人,最先来到灵堂。邓小平向刘伯承三鞠躬,长久伫立在这位老战友的遗体前,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刘伯承的骨灰撒落在他战斗过太行山和淮海大地,撒落在他工作过的南京,撒落在他的故乡开县赵家场的黄桷树林里。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最后又回到了养育他的故土,回到了祖国山河大地的怀抱。
3月21日
《尊前谈笑人依旧:刘伯承影像记忆》
敬请留意
编辑:黄春燕、晓亦